技术文章

荧光定量PCR八联管常见问题:蒸发与污染的预防技巧点击次数:19 更新时间:2025-07-21

  荧光定量PCR八联管的蒸发与污染是导致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,尤其在高通量检测中,微小的误差可能引发整板数据失效。掌握针对性的预防技巧,是保障实验准确性的关键。​
 
  蒸发问题的核心在于密封性能的把控。选择与八联管匹配的专用密封盖(建议同品牌配套),硅胶材质垫片的硬度需在50-60 Shore A之间,过软易粘连管壁,过硬则密封不严。盖盖时采用“对角按压法”:先按压第1管和第8管,再依次按压中间位置,确保每个管盖均匀贴合,较后用专用压盖器加固(压力设定0.3-0.5MPa),避免人工按压力度不均导致的局部泄漏。对于384孔板衍生的八联管,需检查管盖边缘是否有毛刺,若存在微小缺口,需立即更换整板,防止升温时蒸汽从缺口逸出。​
 
  温度梯度引发的蒸发可通过实验设计规避。PCR反应中,盖子温度应高于反应液温度5-10℃(如反应较高温95℃时,盖子温度设为105℃),形成“温度屏障”阻止液体上升。升温速率控制在2-3℃/s,避免因剧烈升温导致管内压力骤增。若使用无热盖仪器,需在管内添加20μL矿物油(与反应体系互不相溶),但需注意油层厚度一致(误差≤2μL),否则会影响荧光信号穿透。​
 
  污染预防需建立全流程防护体系。开封新八联管时,避免手部接触管口内侧,建议佩戴无粉手套并使用镊子取放。分装反应液采用“反向移液法”:吸液时多吸10%体积,排液时保留少量液体在吸头内,减少气溶胶产生。每处理完一个样品,需更换吸头并对工作台面消毒(75%酒精擦拭后紫外照射30分钟)。​
 
  扩增产物污染的清除依赖严格的分区操作。试剂准备区、样本处理区、扩增区需独立,八联管在扩增完成后不得返回前两区。若怀疑发生污染,可用10%次氯酸钠浸泡八联管架30分钟,或使用DNA酶喷雾(含1U/μL DNase I)处理台面,再用紫外灯(254nm)近距离照射60分钟(需覆盖所有角落)。​
 
  日常储存与维护可降低潜在风险。八联管需在干燥环境中储存(相对湿度<60%),避免冷藏后取出时因结露导致的污染;未用完的八联管需密封在铝箔袋中,内置干燥剂(变色硅胶需每月更换)。定期检查管底平整度,将八联管放在水平台上,用塞尺测量较大间隙应≤0.02mm,否则会导致受热不均加剧蒸发。​
 

 

  通过上述措施,可使荧光定量PCR八联管的蒸发率控制在<1%,污染发生率降低至0.1%以下,为荧光定量PCR实验提供稳定可靠的载体保障。
电话:
13788993509
13788995069
021-64133189
传真:
021-64129208
陈小姐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徐小姐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朱小姐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 
安全联盟站长平台

化工仪器网

推荐收藏该企业网站